查看原文
其他

文院学览 | 从课程、教研室到学科:文艺学的中国生产

游兆凯 浙大文学院 2023-12-16

编者按



浙江大学文学院秉承“文以化人,学通古今”的育人理念,积极构筑师生学术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增强学术素养,助力学院教学、科研建设和发展,“浙大文学院”特开辟【文院学览】专栏,及时回顾学术交流、讲座等相关信息,努力为师生打造高层次、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


2023年3月13日下午,浙江大学文学院“有闻”系列学术讲座第七讲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从课程、教研室到学科:文艺学的中国生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国华教授主讲,浙江大学文学院苏宏斌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积极参与。


朱国华教授开篇破题,指明本次讲座将以文艺学教研室的出现问题为抓手,对中国文艺学的过去、现在和发展可能性,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随后,朱教授把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且以此进行了分析:第一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文艺学教研室尚未成立,文艺学最初表现为课程的形式。《文学研究法》虽然有现代学术意识的些微投影,但基本上是桐城派古文观的集中体现。其后的《文学概论》则初步完成了文学观念在中国的现代转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外国的文学理论得到大量译介,但教学实践和教材质量仍不理想,因此文艺学被知识界普遍轻视,缺乏充足的学术资本和师资力量。第二阶段,文艺学教研室开始建立,但更多执行思政和教化的作用。教研室成为了集教学、科研、党务和行政管理于一身的机构,文艺学由此上升为“显学”。第三阶段,文艺学迎来了新时期的学科转型。使得文艺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关键因素是学位制度的实施。同时,学会、学术杂志在其中也起了重要作用。随后,朱国华教授还对我国当下文艺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和评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讨论和交流环节,朱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了认真细致的回答,指出了问题意识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当研究者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提炼出自己的问题,才可能做出突破性的发现。苏宏斌教授在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时指出,朱教授的讲座对文艺学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做了系统性的回顾和深入研究,既富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其对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又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文艺学这门学科,把握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文字 | 游兆凯

编辑 | 卞雨轩

审核 | 严晓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